当年生产队,懒汉不存在!
最近啊,我跟一些老朋友聊天,聊起了当年的生产队时光。大家伙儿都感慨万千,说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,但人心齐,干劲足,可以负责任地说,我们生产队所有社员,没有一个是“懒汉”!
最近啊,我跟一些老朋友聊天,聊起了当年的生产队时光。大家伙儿都感慨万千,说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,但人心齐,干劲足,可以负责任地说,我们生产队所有社员,没有一个是“懒汉”!
“世间所有相遇,都是久别重逢。”每每想起这句话,我总会想起那个年代。我是60后,今年60多了,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,年轻时总觉得日子过得太慢,盼着快点长大。可现在一回头,才发现时间就像村头那条小河里的水,哗啦啦地就流走了。
当年,我是68届高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,年轻有为,深信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可以大有作为。1968年10月,我拿到了一张用蜡纸刻写、印得不很规范的浅红色高中毕业证书,告别教书育人的美丽校园,告别各奔东西的同窗同学,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,踏上到农村去、到边疆去、到祖国
"小时候回村,满巷子都是疯跑的孩子,晒谷场堆着金黄的稻谷。现在再回去,十户九空,连村委会的红旗都被风吹得褪了色。要是生产队还在,咱村会变成啥样?"
人们印象中,传统农业是一种粗放式生产,再加上大集体时代劳动组织与管理体制特点,所以想当然地认为,在农村生产队,社员们的农业生产,大都是些粗活、笨活、脏活,没有多少技术含量,也就可以随意和无序,跟技艺和精致扯不上边,其实,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,在六七十年代,有
我迷迷糊糊从热被窝钻出,穿上打补丁的棉袄。母亲早已在厨房忙碌,往灶膛添柴,火光照亮她满是皱纹却坚毅的脸。“快点儿,一会儿去晚了可就没好活儿干了。”母亲边说边塞给我一个干巴巴的窝窝头。
你看看现在回老家,是不是这个样儿——村口大槐树倒是还在,可树底下唠嗑的人早没影了。十年前这会儿,东家婶子西家叔,端着饭碗都能唠半下午。现在可好,就剩七叔公天天蹲那儿抽旱烟,村里静得连狗打架都听不着。
我仿佛能看到夕阳西下,劳累一天的农民们陆续回到大队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汗水的味道。那间挤满了人的记工点,充满了喧闹和人情味,每个人都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“工资”——工分。记工员认真地记录着每个人的劳动成果,这小小的数字,关系着他们一家人的生活。
问:某农民于1963年未经集体指定,在集体荒坡上种了一棵白果树。1982年集体果树承包时,由于该树还未产果,雄雌未明,因此没有承包。1986年,该树开始结果,该农民即对这棵白果进行培土施肥等管理。1990年12月,集体果树重新承包,该农民与其所在集体对白果树的
1968年9月15日,我带着绿色的帆布箱,搭乘朋友的吉普车来到市高中,同学和家长都聚在操场上。有的母亲在流泪,有的女同学也在流泪。
摄影文学随笔札记:顺口溜道尽了社员的心酸:社员好多愁,计划生育和提留,隐藏着社员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困境。计划生育以雷霆之势推行,社员们感受到带来的压力。面临的是罚款。在收入微薄的生产队时期,无疑是一座沉重的大山,提留在实际操作中,标准并不是合理透明。沉重的提留负
文件传达至生产队后,社员们对文件阐述的目的和意义并未过多关注,唯一牢记在心的,是文件中那冷冰冰的“两大理由、一项严令,以及一柄锋利无比的‘杀手锏’”。
最近,我在和一些长辈聊天的时候,听到了一种很奇怪的说法。有人觉得拿四十年前的生产队和现在的生活相比,就能证明集体不如单干。当时我就觉得特别荒谬,心里忍不住想,这两者真的能这样简单对比吗?带着这样的疑惑,我决定好好探究一番,今天就来和大家唠唠我对这件事的看法。
生产队是毛泽东时代农村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,它将农民们组织起来,共同进行农业生产。在生产队里,大家分工明确,有的负责耕地、有的负责播种、有的负责收割,一切都是为了实现集体的生产目标。
根据老人家讲述,根据国家政策,政府把一个劳动力能完成的一天工作量定为10个工分,但是想要一天挣得这10个工分必须是年轻身体顶好的男同志(按全年出勤300天计算,男性年工分约2700-3000分,女性约1800-2100分),其他人一般也就挣个7-9分/天,老人
4月份,清明节到了。农谚说得好 : 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,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。
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,广大农村兴起了生产队大锅饭的模式。生产队将整个村庄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统一调配,社员们集体劳作,从播种、耕耘到收获,都按照统一的安排进行。大锅饭则是在公共食堂里,由专人负责做饭,全体社员一起吃饭,这种方式旨在实现资源共享,提高生
当年,生产队的油榨坊和我的老家仅一堤之隔。我们这里的油榨有响榨与压榨之分,几个人一起不断撞击大木楔挤出油来的是响榨,一个人吊起大石压出油来的为压榨,我队的属压榨。因压榨承载两头共六砣大石靠两根粗大结实的长木杠,占地面积大。生产队开会评工分在这里,也是创收的重要
当兵入伍,保家卫国,是无数中华儿女的梦想。大集体时代,参军入伍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,更是一种深刻的政治身份象征。军人的待遇与社会地位既受到国家政策的保障,又被深深打上阶级烙印和集体主义时代的烙印。
一九七零年盛夏,东北的天空蓝得像被洗过一样,太阳炙烤着黑土地,热气腾腾地往上冒。